长沙2月14日电立春以来,湖南遭遇雨雪冰冻天气,最低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,各市州相继启动了救助应急预案。记者近日跟随长沙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巡街发现,多数街头流浪乞讨者乐于接受食品、棉衣棉被,但对进救助站避寒和受助买票回家却不大“感冒”。 一些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之所以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都不愿意去救助站,主要还是出于收入方面的考虑。“他捡一天垃圾,或者乞讨一天,总能搞个几十块、百把块钱的收入。但是救助站只能保证他们不挨饿,不受冻,能回家。除了这些,比如看病、生计等问题,救助站也无能为力。” 在长沙市最繁华的黄兴路步行街一家商铺前,记者与救助站工作人员碰到了一对正在乞讨的中年男女。中年妇女坐在地上,抱着一位躺在地上、面色苍白的中年男人。中年妇女自称姓陈,是安徽阜阳人,丈夫因患大病导致偏瘫,家中房和车都已经卖完了。为了给丈夫筹集看病救命钱,他们两口子一个多月前从老家来到长沙街头乞讨。 经过工作人员反复劝说,陈姓妇女还是不愿意跟救助站工作人员回去。“经常碰到这种情况,我们也觉得无能为力。”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李峰说,按照现行法律法规,流入地提供的救助是无偿的,也是临时性的,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流浪者的实际困难。比如,要解决“大病救助”,还是要靠流出地政府来想办法。“流入地的救助站只能‘救急’,关键还在于流出地的党委政府‘救穷’。”李峰对记者说,救助工作要从“临时性”转向“常态化”,流出地和流入地必须“齐抓共管”,形成合力。 “有些被送回去的流浪人员,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原来流浪的地方。”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周湘琼告诉记者,如果流出地政府不能在困难帮扶、大病救助、技能培训、教育引导等方面做到“无缝衔接”,一些被送回原籍的流浪人员极有可能还会流出,要么重复流浪乞讨,要么成为职业乞讨者。 李峰等基层人士认为,想让“临时救助”到“常态救助”的路程缩短,必须加强源头治理。比较理想的做法是,在流出地构筑起一个覆盖面广、水平高的社会保障体系,减少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。同时,加强发源地与流入地之间的沟通,及时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的采集和反馈,让双方心里都有一本“明账”。
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! 请点击下面的“分享”按钮,将此找人寻人的寻人启事信息扩散到全国各地,或许您的一次举手之劳就会促成一个家庭团圆!再次感谢您的善举,好人有好报!